发布时间:2024-11-30 09:04:25 来源: sp20241130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2024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单产有所增加,夏粮产量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增长2.5%。
这份丰收答卷成色如何?小麦单产提升行动的效能有多大?粮食生产是否仍有增产空间和提升潜力?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目标,怎样在高基点上实现新突破?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权威专家。
丰收经历了哪些考验
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影响,25个夏粮产区中21个产量有所增加
“夏粮是今年收获的第一季粮食,对全年粮食生产而言,这是首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介绍,抢农时、抓田管,落实落细各项粮食稳产措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夏粮生产克服华西秋雨、冬季雨雪寒潮、春季病虫害、夏季干热风等不利因素影响,夏粮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再创历史新高。
夺取夏粮丰收,防灾措施不可或缺。“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今年种麦的考验不少——2月,中东部地区发生低温寒害;5月中旬,黄淮海局地发生干热风,河南省局部出现大风,造成部分小麦倒伏。
“防灾减灾夺丰收,是农业生产绕不开的一道必答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说,我国已建成覆盖到县、乡的植保和农技推广体系,能够及时预测和防治各种病虫害、应对自然灾害。今年湖北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病重于往年,由于提前防治有力,小麦生产未受明显影响。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教授茹振钢介绍,今年局部干热风到来之际,一些中早熟品种根系活力强、叶片持绿期长,加上滴灌喷灌、喷施叶面肥及时,对小麦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浆的影响有限。
数据显示,经有力有效防控,今年上半年全国赤霉病实际发生2232万亩,为预计发生面积的18.6%,大部麦区病粒率在0.1%以内,远低于3%的安全标准;条锈病多为点片零星发生;茎基腐病、纹枯病造成的白穗率大部在0.2%以内,同比下降0.3至0.5个百分点。经多地多点试验和专家分析评估,通过病虫害防控和“一喷三防”增加小麦产量764亿斤,同比增加22亿斤。
不少干部群众表示,今年夏粮小麦丰收,是“防”回来的丰收、“抢”回来的丰收。分地区看,25个夏粮产区中21个产量有所增加,特别是河南上年因灾减产52.6亿斤,今年恢复性增产47.1亿斤,占全国增量的65.0%。
粮食增产空间还有多大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我国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
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5,其中小麦产量占夏粮产量九成以上。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小麦单产处于什么水平?
从自身看,1949年以来,我国小麦单产水平上了3个台阶。刘录祥介绍,1974年、1986年、2006年,全国小麦单产分别突破100公斤、200公斤、300公斤,目前接近400公斤,单产水平是新中国成立时的9倍、改革开放之初的3倍。随着育种水平提高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快速普及,小麦单产的增产幅度显著高于水稻和玉米。
与国外比,专家指出,我国的小麦单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但与德国、法国、英国等高产国相比,我国小麦单产大约处于其2/3的位置。
单产大幅提高是粮食产量提升的主要动力。据测算,“十四五”期间,全国粮食亩产年均增长率约为0.6%,与“十三五”基本持平。“我国粮食总产量在1949年的2264亿斤基础上,先后迈上11个千亿斤台阶。”郭天财说,截至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看到,随着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在未来一段时期,现有产需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表示,站在高起点、高基数上再实现增产,难度更大。同时,由于土壤、气候、种植制度的复杂性和管理技术的差异性,国内不同生态区之间及同一生态区不同农田之间小麦单产差距很大。立足差距看潜力,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挖掘增产空间仍需下大力气。
——把试验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平均每5年左右实现一次更新换代,水稻、小麦、玉米区试亩产分别为600公斤、420公斤、650公斤,比大田亩产分别高130公斤、40公斤、230公斤。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近年来,各地集成创新了水稻侧深施肥、小麦宽幅精播、玉米密植滴灌、大豆大垄密植等一批高产技术模式,示范点平均增产均在10%以上,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基础较好。
——织密农业防灾减灾保护网。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病虫草害损失粮食仍达500亿—600亿斤,气象灾害损失在600亿斤左右。加大灾害预警监测和防灾减灾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和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科学减灾技术措施,每年可再多挽回粮食损失200亿斤以上。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
专家建议,根据粮食生产现状和未来增产潜力,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挖掘其他地区潜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格局。通过选育高光效等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改进种植制度、提升栽培技术等手段,有望缩小实际产量和不同区域理论产量之间的差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单产关键变量如何发挥作用
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的小麦单产平均增幅5%左右,有效拉动全国小麦单产和总产水平提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瞄准单产这一关键变量,去年秋冬种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各地细化小麦单产提升各项关键要素,推广小麦高产稳产、抗倒抗病品种,落实深翻整地、适深精播等措施,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继续实施“一喷三防”全覆盖,多措并举提高单产水平。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单产375.2公斤,比上年增加9.0公斤,增长2.5%。其中小麦单产399.1公斤,增加10.0公斤,增长2.6%。分地区看,多数省份夏粮单产增加。
良种释放增产潜力。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小麦则为100%。在今年夏粮生产中,各地选育推广优新品种,挖掘单产提升潜力。茹振钢介绍,在豫南地区,得益于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普及推广,今年病害仅呈点片发生。
良法助力均衡增产。“小麦产量高不高,关键在于‘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要素。”刘录祥表示,良种增产潜力的挖掘,离不开良技等因素密切配合。今年夏粮生产期间,集成应用了一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广一批增产增效关键技术,20多万名农技人员奔赴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加快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格局。
农机实现减损增产。目前,我国三大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中小麦机收率达到98%以上,种肥同播的高性能复式播种机械、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等一系列智能绿色高效机械,有效提升作业精度和质量。农情监测结果表明,今年各省份初步监测平均机收损失率保持在1%左右,有些区域机收损失率低于0.6%,有力促进减损增收。
单产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去年秋冬种以来,农业农村部选择区域代表性强、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小麦主产县,分片区、分类型、整建制开展单产提升行动。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调查统计,整建制提升县的小麦单产水平同比有不同程度提升,平均增幅为5%左右,最高达到17.2%,高标准实现预定目标,有效拉动全国小麦单产和总产水平提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8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