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职业学院:育人“试验田” 结出“金果子”

发布时间:2024-12-23 01:04:22 来源: sp20241223

原标题:济南职业学院:育人“试验田” 结出“金果子”

济南职业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飞机发动机部附件拆装实训。受访单位供图

7月的山东省济南市,天气十分闷热。济南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济职”)智能制造系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不少学生不畏酷暑,天天泡在实训车间内,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拆装、标准线路施工、飞行器部件钣金和铆接……他们心无旁骛,一遍遍地熟悉着操作流程。

学生们如此竭尽全力,不仅因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参赛机会,还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近年来,来自济职的凌彤、张洋洋、杜森等8名同学因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而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录用。”济职智能制造系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教研室主任边洪宁自豪地说。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一批批优秀的学子走出济职,不断为企业与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以赛促学 榜样示范

谈起当时中物院邀请面试的经历,凌彤仍然非常激动:“没想到作为职校学生,也有机会被国家级科研院所录用。”

2015年,凌彤从老家安徽来到济职。那时,济职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一共招两个班,每班30名学生。凌彤说:“到校之后,我听说这是山东第一个高职类的飞机维修专业,感觉很自豪。”

边洪宁介绍,在设立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之前,济职教师已经学习了半年多航空专业英语、航空器维修基础等专业课;此外,学校还聘请赵宝顺、刘成英等具有飞机维修经历的企业导师,训练学生们的专业技能。

作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邹倩是济职飞机维修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她记得,从招生第一年开始,他们就争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前一届属于“打酱油”、摸门道;第二届至今,在大赛中夺得一等奖、二等奖逐渐成为济职飞机维修专业的常态。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里高手如云。当时我们班组了10支队伍,围着学校当时仅有的几台发动机练习紧固件拆装、部附件拆装。后来,我们获得了去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集训一周的机会,我还记得,那时,两位老师带着大家不分昼夜地训练、总结。”凌彤说。

凌彤说,当年老师们严厉细致的教育,让她养成了严谨规范的习惯。得益于济职的学习经历和竞赛经历,她成功进入了中物院。后来,她加入中物院新型号产品的研制队伍,历经4年成功解决了某型号设计方案中的制造难题。

数据显示,近5年来,济职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师生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以赛促学、榜样示范成为推动济职学生成长的重要法宝。

循环培养 德技并修

“我2016年来到济职学习,2017年学校与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太古’)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也由此获得了很好的学习实践机会。”已经入职山东太古的朱启明说。

山东太古是国内知名的“飞机医院”,是全球首个获得国产大飞机C919维修许可的单位,是全球最大的737-800客改货交付中心。来到这里的毕业生都是“飞机医生”,必须将飞机几十万个零部件、密密麻麻的精密仪表仪器烂熟于心。

朱启明在大二时便到山东太古实习,跟着师傅在各个岗位轮岗,并考取了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朱启明说,正式入职后,他明显感觉自己比其他刚入职的同事上手要快一些。

已经入职中物院的济职学生杜森提到了济职的“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循环培养模式。“我们大一时,就可以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之后会回到课堂学习,学习后再参与企业实践。这样的循环培养,比三年纯课堂学习更有效。”杜森说,从学校到企业的两轮学习,让他们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在大二时,学生们会跟着企业导师在车间里进行轮岗实习,大三时能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定检、航电等岗位操作。

济职智能制造系主任孙玉峰告诉记者,学校通过研究,发现智能制造类职教人才培养存在三大难题,即制造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难以匹配新岗位需求;教学主体单一、教学模式传统,难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滞后,难以跟上新技术技能的发展趋势。据此,他们在“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循环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打造了“德技并修、双轮交替、模块递进、三方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两大培养模式,院系各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技能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

济职党委书记苏旭勇表示,他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做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早日结出更多“金果子”,为山东省、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新路径、树立新标杆。(记者 王延斌)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