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文化空间托起幸福感(文化只眼)

发布时间:2025-01-07 16:29:26 来源: sp20250107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街道左步村,几间绿色玻璃房矗立在稻田边、草地上,这是由当地村民与中山市图书馆合建的“共享阅读空间”——“左步书屋”。这里除提供图书借阅、数字作品欣赏、展览展示等日常服务外,还将书屋前的十亩农田开辟为农耕文化体验园,开展农耕研学活动。近年来,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各地因地制宜,大力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城市街角、居民社区、村头巷尾,“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纷纷涌现。截至2023年9月,全国共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5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中小型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上海市嘉定区在建成覆盖全域的区、街镇、居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基础上,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为契机,在公共文化设施辐射有限的街镇与居村的中间片区,建立了大量的“我嘉·秀空间”“我嘉·艺空间”“我嘉·阅空间”,开创了“2.5级”层面的公共文化空间,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带动了高质量服务的提供,显著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浙江平湖沈家弄村,环境优雅的礼堂书屋内,农民读书会活动定期举办。依托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平湖市办起400多个农民读书会,1.1万多名农民成了骨干会员,覆盖各村(社区),年均开展读书活动1500余场次,参与农民15万人次,形成了人人可及、饱含温度、富有力量的全民阅读品牌,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经从基层的试点探索拓展至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普及,地方性的文化经验正在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文化政策。预计到“十五五”,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仍将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需要关注5个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要转变空间即建筑的观念,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体系;要注意提升空间品质和强化服务功能有机统一,实现颜值与价值并重;要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的社会化发展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相统一;要整合各类资源,融合多种业态,实现服务功能融合发展。

  未来,期望中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拓展取得更明显的成效,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抓手,加快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系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袁勃、陈键)